2025-07-10 IDOPRESS
图原:豆包
2025年7月8日晚间,太极集团发布了一则看似平常的股权转让公告。公告称,公司将以“1元”的象征性价格接盘控股子公司所持运城市太极数智中药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同时由涪陵制药厂收购海南太极海洋药业的部分股权;此外还宣布废除监事会,重构治理结构,并注销未经营的子公司海南太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公司。
这则公告并未引发市场巨大波澜,但在熟悉太极集团这家企业的人看来,却透出一股紧张感:调整股权架构的核心在于“统一管理、聚焦主业”;而公告的背景,是太极集团业绩大滑坡、国药系再度“换帅”、以及国药入主后“五年之约”行将到期——当初国药集团承诺要在五年内解决同业竞争问题,这一时间节点已进入最后的百余日倒计时。
是战略重整,还是押注一搏?曾经走过高速发展的黄金期、经历几乎停滞的十年、再到混改带来的业绩崛起又滑坡,这家曾被誉为“中药西南王”的公司,似乎再次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股权调整背后
这次股权转让虽然是太极集团的“内循环”,但也释放出了三个信号。
首先,太极的工商业板块在理清归属。此次公告明确提出,“股权关系、管理关系、业务归属保持一致”。太极集团正在推进业务单元一体化改革,摆脱过去业务冗杂、公司之间交叉持股的“旧疾”。其中重庆涪陵制药厂收购桐君阁和西南药业分别持有的海南太极海洋药业有限公司20%的股权,难免让人回忆起太极集团曾在2005年爆出的“太极集团、西南药业、桐君阁交叉关联担保导致资金出现数十亿元的担保黑洞”。此后持续十余年的“三合一”脱壳重组可谓元气大伤。如今,重新清理股权结构,也是为彻底摆脱“内耗”奠定基础。
其二,治理结构进一步扁平化。太极集团此次宣布取消监事会,由审计委员会行使相关职权,并同步修订《公司章程》,凸显“少层级、重监督”的管理思路。新结构之下,董事会权责更集约,审计权将成为未来决策制衡的关键抓手。
第三,收缩非主业板块。公告还提出了,海南太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的简易注销,原因为“未开展实际经营”。这也和太极集团近年来的战略逻辑不谋而合:聚焦主责主业、清理冗余资产。实际上,自国药集团2021年入主后,太极集团就已相继出售房地产项目、闲置车辆、低效子公司,甚至裁撤机关科室,进行了系统性“减负瘦身”。
而这一切调整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它可能与一个即将到期的承诺相关——2020年,国药集团入主太极集团时曾在交易备忘录中承诺,“在五年内解决旗下太极集团与中国中药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并称将通过资产注入、出售、委托管理等方式推进整合。
如今2025年已过半,距离承诺“兑现”仅百余天。而这个承诺的“难点”,正是太极集团与中国中药之间的重叠关系。
两家公司同属国药系,业务重合明显:都在做中药大品种(如银翘解毒片、安宫牛黄丸等),都打出“现代中药+产业链整合”的战略,都希望成为国药集团的中药主平台。而两者之间,历史定位、业绩曲线与市场认知也高度交叉。也难怪过去几年里,市场几度盛传,国药将推动中国中药私有化退市,未来通过资产注入方式将其业务整合进太极集团,实现A股“一体化中药平台”。
事实上,国药也的确有动作。2024年2月,中国中药私有化计划再次启动,报价为每股4.6港元,溢价34%,涉及总代价约154亿港元。然而,到2024年10月,中国中药公告称“私有化先决条件未满足,该建议失效”。
这意味着,太极集团与中国中药的整合,暂时仍停留在“意向与推测”阶段。而留给国药兑现承诺的时间,所剩无几。
市场上也难免有人开始猜测下一步动作:是由太极吸收中国中药?还是反向整合?还是继续并行但细化赛道?若“合体”失败,是否意味着太极集团将继续单打独斗?若合体成功,太极集团能否承接中国中药在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材资源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这将是未来中药行业最值得关注的整合大戏。
无论答案如何,这场“国字号”中药平台整合都已经进入倒计时。
业绩坐上过山车,1.1类中药依然缺位
如果只看成为国药系后,太极集团2022-2023年的业绩,似乎已经走上了新生之路:两年时间净利润实现翻倍,市值最高涨至近70元/股,堪称“混改典范”。
国药的“输血”是立竿见影的。2022年,太极集团实现营收140.5亿元,同比增长12.6%;净利润达3.54亿元,同比暴增161%。次年,营收进一步增长至156.23亿元,归母净利润8.22亿元,再增131%。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国药入主后的一系列“组合拳”推动——砍冗员、甩包袱、理资产、调考核、重营销。
尤其是销售端,“藿香正气口服液”和“急支糖浆”这两大老产品重新焕发增量。2022年,前者销售收入达到15.67亿元,同比增长70%;2023年再增长至22.71亿元;急支糖浆也从5.26亿元涨至8.81亿元。
然而这场反弹也被外界质疑为“疫情红利”。2020-2023年正是“清热解毒类药物”需求暴增的窗口期,太极集团靠“老药”乘风而起。
但到了2024年,“风停了”。
根据年报,2024年太极集团营收下滑至123.86亿元,同比下滑20.72%;归母净利润暴跌至2665万元,下降幅度高达96.76%。其中藿香正气口服液的产销量分别暴跌58.4%和45%;急支糖浆销量也止涨转跌。与此同时,补税风波更是雪上加霜,仅西南药业、涪陵制药厂、中药材公司、桐君阁四家子公司需补缴及预提税款、滞纳金即超3亿元,几乎吞噬了全年的全部利润。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继续同比下降33%,归母净利润仅7454万元,同比跌幅达70%。可以说,太极集团的业绩增长曲线先走出了混改以后的V形反转,又来到了U型回落。
市场预期迅速降温。过去三年涨近9倍的股价,如今也回落至2022年的水平。混改带来的红利期结束,太极似乎要重新开始打一场新药缺位,品牌老化的“硬仗”。
透过财报数据,可以看到太极一直以来的棘手问题:研发能力“休眠”。
尽管其拥有中西药批文1240个、全国独家生产批文87个、国家专利335项,是个“牌照大户”,但实际上,新药近十年几乎断流。太极集团年报披露:近20年来新药证书只有30余项,与10年前相比几乎无增长。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19年起,太极集团几无新增专利。
到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为2.8亿元,占营收比仅2.26%,而销售费用却高达32.87亿元,是研发的近12倍,典型的“重营销轻研发”。如果对比同为中药行业、体量相当的以岭、天士力等,太极如今的研发投入还不及这些公司六七年前的水平。
产品结构问题也存在隐忧。目前太极主打的“6+1”治疗领域,依然由老药主导——消化代谢有藿香正气,呼吸系统靠急支糖浆,抗感染主打头孢唑肟钠,抗肿瘤药仅有小金片,几乎没有中药新药形成合力。
而藿香正气类产品,在国家药监局登记的批文多达626项,全国超百家企业生产,太极并无绝对优势;甚至像“鼻窦炎口服液”这样的“新增长点”,也只是一次性补量。
对一家具备“传统优势”的大型中药企业而言,没有梯队产品,没有独家管线,未来注定反复依赖老药的生命周期“回光返照”,很难冲出成长的天花板。
虽然太极提出的“十四五”战略,将“科技创新”放在核心位置,并新增了几个1.1类中药新药的布局,但就目前研发节奏和成果来看,距离兑现为“下一代拳头产品”仍有时日。
进入2025年,太极集团的“十四五”末期500亿元营收目标几乎已经“流产”,“国药五年资源整合承诺”又进入了倒计时,太极似乎又站到了一个转折关口。是迷失在旧逻辑,靠卖“老药”、靠“高销售”?还是如新任董事长俞敏所说的“重塑品牌、重启产品、重建梯队”,走上一条真正有内涵、有护城河、有创新能力的中药新路径?
作为一家拥有50多年历史的中药企业,国药提供了注资、治理、资源整合,但终究不能代替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出海战略等真刀真枪的实干。可能正如老话讲的,靠别人永远不如靠自己,错过一次,或许太极又将是“失去的十年”。
(责任编辑:zx0600)
07-10
07-10
07-10
07-10
07-10
07-10
07-10
07-10
07-10
07-10